• 首页
  • 2023世界杯男篮直播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李世民的曾孙半生含冤流浪,古稀之年上战场,攻克人人畏惧的堡垒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    在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,张小敬曾遭遇过一段不太光彩的往事。那时,他因坚决反对攻打石堡城,被由上级将领贬为了普通士兵,被派遣到烽燧堡守卫边疆。更让他感到屈辱的是,信安王还赐给他一把名为“折辱之刀”的兵器。

    虽然故事中的情节是编造出来的,但石堡城这个地方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,并且它是一座极其重要的军事堡垒。大唐帝国为了攻占这座堡垒,不惜倾注了大量心血与资源。

    石堡城遗迹现今坐落于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的石城山上,这个位置正好是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相接的地方,对大唐王朝来说,它是守护陇右、河西,防范吐蕃军队侵犯的重要军事堡垒。

    无疑,一旦落入吐蕃人之手,它便会化作攻击唐军的前哨站,如同一把锋利的刀,将河西走廊拦腰斩断。

    石堡城规模不大,士兵大约千人左右驻守,它建在山坡中间,下山的道路仅此一条,所以是个防守容易进攻难的地方。

    这个地方曾多次更换主人,在历史名著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提到的盖嘉运,现实中正是因为石堡城失守,而遭到了罢免的处分。

    唐玄宗打算再次攻占石堡城,原本有意让养子王忠嗣担此重任,但王忠嗣坚决不同意,他回应道:

    石堡城地势险要,吐蕃全国上下都在全力守卫。要是我们把大军屯驻在这座坚固的城池下面,肯定会牺牲好几万人,之后才有可能攻取。我担心这样取得的成果还不如失去的多,所以建议先让军队休整,喂饱战马,瞅准时机再动手,这才是上策。

    王忠嗣自幼失去双亲,身为烈士之后,9岁那年便被唐玄宗接入宫中抚养,深受唐玄宗的宠爱。他凭借卓越的才能,创造了单独统率四镇节度使的非凡业绩。

    然而,他却借口石堡城难以攻克,与养父玩起了迂回战术,这一行为悄然间为他日后的不幸铺就了道路。

    随后,唐玄宗命令董延光出征石堡城,但结果未能如愿,最终这项重任转交到了名将哥舒翰的手中。

    哥舒翰为了攻取石堡城,竟如大炮轰击蚊子般大费周章,调动了6.3万大军才将其攻克。尽管确切的伤亡人数无从得知,但据后人推测,唐军在这场战役中的损失很可能达到了数万之多。

    花费如此高昂的代价去攻占一座微不足道的城堡,这样做到底划不划算呢?对于这个问题,本文暂不深入探讨,但如果你对此有兴趣,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。

   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,早在二十年前的729年,也就是开元十七年,有个人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从吐蕃人那里把石堡城给抢了回来。

    这位就是在文章开头所提及的,曾对张小敬进行羞辱的信安王,他的名字叫李祎(yì)。

    李祎身世显赫,乃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裔,吴王李恪的玄孙。

    永徽四年,也就是公元653年,长孙无忌联合唐高宗李治,想要减少宗室的力量,于是利用“房遗爱事件”,编造罪名说李恪想要造反,结果李恪被冤枉处死,他的四个孩子也都被发配到了岭南地区。

    李祎与父亲李琨在贬谪之地共度了31载春秋,待他们重返洛阳,李祎已是一位年逾不惑的中年男子。

    之后,李祎的伯父李千里备受武则天的青睐,他曾亲自带兵,成功镇压了岭南冯家的反叛。

    这段时期里,有一个重要的小故事不得不提:一个名叫冯元一的男童,经历了李千里的阉割之后,被送往了洛阳,而后来,这个孩子的名字被改为“高力士”。

    其实,冯家和李家是有亲戚关系的,李祎的二伯父李玮,他的妻子就是冯家的女子。按辈分来算,这位冯氏女子还是高力士的堂姐呢,因为他们俩有着共同的曾祖父冯盎。

    换句话说,李祎的二伯母是高力士族兄的姐姐,尽管高力士年纪比李祎小了二十多载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渊源,后来高力士才挺身而出,救了李祎的性命,具体情节稍后详述。

    李琨凭借赫赫战功,被赐予了张掖郡王的封号。按理说,这份荣耀应当由他的儿子李祎来继承,但出人意料的是,李祎主动提出,将继承权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李祇。

    爵位并非薪水所能比,它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巨大财富,象征着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身份差异。即便是亲如手足的兄弟,又有几人能甘愿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呢?

    唐中宗对李祎的表现极为满意,因此他破例做了安排,让李祎成为李世民第十一子李嚣的嗣子,从而接过了江王的封号。

    唐玄宗登基之后,李祎陆续担任过蜀州和濮州的刺史,还做过光禄卿和将作大匠等官职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以清廉严明著称,手下的人和官吏都对他既敬畏又信服。

    在724年,也就是开元十二年的时候,李祎被封为了“信安王”。过了三年,到了开元十五年(727年),唐玄宗又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,这让他正式踏入了军界的大门。那时候,他大概已经有67岁高龄了。

    同年九月,吐蕃联合突厥又一次侵犯了河西地区,而担任河西及陇右节度使的王君毚也不幸被回纥人所害,这一消息传到朝廷,让所有人都大为震惊。

    李祎刚拿到大将军的印信,还没来得及感受那份荣耀,就被唐玄宗紧急派遣到了前线。他身兼朔方节度副大使及知节度事的要职,匆匆赶往河陇地区。

    从武则天时期开始,唐朝在面对吐蕃时大多采取守势,但这次情况不同,唐玄宗给李祎下了死命令:要大举进攻,一定要把吐蕃人完全驱逐出境!

    真不明白唐玄宗哪里来的自信,居然让一个快七十岁,从未经历过战争风浪的老人家去执行如此关键的军事职责。

    之后,我仔细研究了河西走廊的地图和当时的战况,这才恍然大悟,吐蕃军队的主要攻击目标是瓜州和沙州。那儿有两位了不起的人物,瓜州的都督张守珪和沙州的刺史贾师顺,他们两人总是能打胜仗,因此吐蕃人根本抽不出身去对付驻守在鄯州的李祎。

    其实,李祎只是整盘大局中的一个配合行动的棋子,就像李广那样的辅助人物。

    然而,相较于李广,李祎的胸襟和气魄明显更为宽广。他成功安抚了陇右地区的民心后,便开始着手考虑周边的防御布局,而石堡城很快便进入了他的视线。

    石堡城尽管驻军不多,却如同嵌入唐军防线的一颗利钉,一旦吐蕃的主力部队逼近,便能轻易利用此处作为突破口,把陇右和河西一分为二。

    如果河西走廊被截断,那就等于整个西域地区失守了。

    围棋里,我们把那步决定输赢的棋叫做“关键一手”,李祎觉得石堡城就像是河西走廊的关键之处,所以他打算拔掉这颗拦路虎。

    大家纷纷反对他的建议:“这座城池地势险要,吐蕃人又十分看重它。如果我们大军深入,敌人肯定会合力死守。要是战事不顺,到时候想退都困难重重。所以,咱们还是稳住军队,别轻举妄动,先看看情况再说。”

    意见基本上和王忠嗣相近,觉得这场仗难打,不如静待时机,还有一层意思是:别仗着自己是老将就轻举妄动,你也是从新兵蛋子过来的,万一输了可就麻烦了,别自找没趣。

    假如我是李祎,我的看法大概会和大家一样:吐蕃人又没从这儿进攻,何必自找麻烦呢?啥也不干虽没啥大功劳,但起码不会犯错。要是主动挑衅,搞不好会惹祸上身,这么大年纪了,这是何苦呢?

    但李祎却固执己见:“作为臣子,怎能畏惧艰难险阻?倘若敌众我寡,我定会誓死抵抗。只要对国家有利,我这条命又算得了什么。”

    为国捐躯乃为臣者的最高气节,怎敢畏惧担当?国家之利益至高无上,其余皆可舍弃。故而马伯庸心潮澎湃,构思出李祎对张小敬的一番训诫:懦弱之辈,逃避战斗,实在可耻,快走开吧……

    但战争并非仅凭口号就能取胜,石堡城地势险要,难以攻克,这该如何是好呢?

    李祎的策略是采取突袭,考虑到正面进攻成本高昂,只能采取巧妙手段。毕竟,再凶猛的老虎也有休息的时候,他相信石堡城的守军也不可能时刻警觉。

    其实,大家心里都明白,对于办不到的事情,既不会去尝试,也不会去空想。石堡城的守卫们同样抱有这样的想法,时间一长,自然就放松了警惕。

    随后,李祎带领各位将领,加速前进,齐心协力向石堡城发起猛攻,最终成功占领该地。战斗中,他们斩杀了大量敌人,还缴获了众多的粮食、武器和装备。

    这场至关重要的较量,竟然如此平平无奇地收尾了。

    石堡城的失守让吐蕃全国上下大为震动,他们原本能依靠这座城池长期对唐军形成制约,或许还打算以此为突破口,与驻守沙州、瓜州的吐蕃军队联手行动,但现在却被李祎狠狠地绊了一脚。

    仗打不下去了,吐蕃人赶忙请出金城公主,向大唐提出和谈。唐玄宗没有刁难,两边很快签订了协议,确定赤岭为边界进行贸易往来。这之后八年里,唐朝和吐蕃一直和平共处。

    一颗布局巧妙的棋子,起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,这回你认输了吧?

    李祎刚打完胜仗回到京城,没想到又卷入了另一场斗争——朝廷内斗,这次他成了被暗算的目标,宰相宇文融让侍御史李宙出面来弹劾他。

    之前我有篇文章提到过宇文融,这家伙确实是个能干的官员,很有本事,为大唐的户口和土地清查工作立下了大功。不过他也是个满心权力欲望的人,就爱搞小团体,在朝廷里争权夺利。

    这时候,除了宇文融之外,还有一位名叫萧嵩的宰相,他过去担任过陇右节度使,可以说是李祎的老上司,他们两人之间关系十分亲近。

    凭借石堡城一役的卓越战功,李祎名声大噪,京城里流传着他很有可能晋升为宰相的消息。

    宇文融害怕李祎和萧嵩联手对付他,让他失去位置,所以打算抢先一步把李祎给解决掉。

    正当李宙忙得不亦乐乎地起草弹劾文书时,李祎不知从何处探得了风声,连忙请来了两位帮手,那就是玉真公主和高力士。

    玉真公主乃是唐玄宗的亲妹妹,与唐玄宗共享同一母亲,同时也是李祎的远房侄女。至于高力士和李祎的关系,前文已有提及。唐玄宗对这两位极为信任,他们比李宙更早一步,把这件事给揭露了出来。

    很可惜,史书上并未详细说明李宙弹劾李祎的具体内容,反正唐玄宗一看到李宙的弹劾奏章就火冒三丈。最终,李祎毫发无损,反倒是宇文融失去了宰相的职位。

    刚从宇文融的纷扰中脱身,李祎便收到了唐玄宗下达的新指令——前往辽东,因为契丹人胁迫奚人造反了。

    这场战斗后来被人们叫做“枹白山之战”,但说实话,它比“石堡城之战”还要乏味得多。

    李祎的先锋队伍因轻视敌人而过于激进,最终遭遇了失败。契丹人则是勇猛过头,一股脑儿地拼命追赶,没想到竟一头撞上了李祎的主力大军。

    李祎还没来得及把网撒出,一条大鱼就自己跃出水面。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,还犹豫什么?赶紧行动吧!于是李祎一挥令旗,下令猛攻,轻轻松松就取得了胜利。奚族人见状,趁机摆脱了契丹人的控制,再次向大唐投降。

    我不确定是否还有像李祎这样幸运的将军,两次出兵都仿佛走了狗屎运,说不定这是老天对他前半生漂泊生涯的一种补偿呢。

    在两唐书中,李祎的传记末尾增添了一段富有深意的内容,意思大致是,李祎所立的功劳其实远超记载,只可惜他遭到了李林甫等人的嫉妒,他们蓄意隐瞒了他的卓越贡献。

    这段话是不是在提醒我们,石堡城和枹白山的战役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,老人家所付出的努力,是不是被人故意用“只是运气好”这样的说法给轻视了呢?

    哎,说起张小敬为啥不愿意去打石堡城,他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打石堡城,不就是拿士兵们的性命去讨皇帝开心嘛。”那您对这事儿怎么看?